11月22日,市政协召开八届三次常委会议暨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协商议政。
会议认为,乡村振兴是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鲜明底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当前,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总体不高,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比较突出。全市上下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提出的总体要求、指明的前进方向,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大黄山”建设中锚定坐标,围绕村落徽州、都市乡村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会议提出如下建议。
1. 顺应城镇化大势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多、小、弱”痛点,稳妥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构建新型城乡形态,聚焦发展资源要素,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因地制宜、顺向思维,积极调整行政村建制,建设中心村,保护文化村,搬迁空心村,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 推进平台化作战彰显国企担当作为。以政府为主导、国企为主体、资本为支撑、整合利用为目的,组建全市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强化市域内碎片化、闲置有形资产和生态、环境无形资源的整合提升,形成“战略收储、资产整合、产品运营、金融创新、收益分红”全过程发展机制,推进“两山”转化。选择若干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产业融入、共建共享”整体性开发,打造以高端民宿为主、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世界乡村旅游中国典范。
3. 坚持特色化方向发展现代庄园经济。聚焦精致农业、乡村文旅、康养度假核心产业,坚持村庄和农地、林地一体推进,发挥国有平台引领作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现代农业庄园。突出重大项目示范引领,推动中心城区东部区域浯村、虹光、烟村环线区域一体规划发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徽州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乡村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推动农田、茶园、林地等向庄园有序流转,吸引土地、资金、技术等向庄园有效聚集。
4. 突出品种种质夯实一产发展基础。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库,推进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应保尽保。做精做优茶叶、柑橘、山核桃、枇杷、香榧、溪流性鱼类种苗、皖南花猪等特色优势种苗基地。建立健全“政府+高校机构+市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项。发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生力军作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引进一批适宜我市种植的世界最新优良品种试验推广。出台重大品种引进繁育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对重点育种和引进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5. 突出强链补链提升二产融合能力。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规划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和出口产业园区,深入推进茶业延伸。围绕徽菜产业发展,培育徽菜原材料种养基地,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综合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推进工厂化、规模化养殖鳜鱼,打造臭鳜鱼全产业链集聚区。充分利用我市在植物萃取领域技术领先优势,加大对关联企业招引力度,打造植物固体饮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夫山泉落地示范效应,发展高端高附加值水产业。
6. 突出创意创新赋能三产特色发展。以“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深化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茶文化交流示范区。全域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造全国水美乡村示范样板。大力发展乡村音乐节、乡村艺术沙龙、文化艺术展览等产业,发展创意农产品和乡村手工艺品产业,打造世界知名艺术乡村。借鉴国内外先发地区露营发展经验,打造国际一流乡村露营基地。深挖徽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创意赋能推进“明星资源”向“尖刀产品”转化,在世界乡村度假产品中快速突围、抢占市场。围绕田园、河流、阡陌交通等重要节点,大力实施“微创意、微改造”,打造高辨识度主客共享乡村空间,营造优质度假生态圈。发挥徽州村落文化生态优势,引进创意设计企业、工作室落地经营。突出“地道食材+乡情土味”,建设乡村深夜食堂。
7. 突出系统发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整合资源力量,重点突破、率先发展中药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康养四大产业。国有资本积极作为,聚焦发展方向,牵头组建林产品生产经营平台,围绕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合作。瞄准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蓝海市场,发挥道地药材、新安医学两个优势,大力发展中药生产深加工、保健品等产业,推动医疗康养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林种结构,稳步扩大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种植规模。以祁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契机,探索林、村、产综合发展新路。持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集聚林业生产要素,吸引资本、技术、人才“上山入林”。
8. 强化科技支撑和数智应用。以适应丘陵山地、设施大棚和农场庄园的农机化作业需要为重点,加大特色经济作物适用机具研发和推广,推进“机器换人”。以有机农业为目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各环节的集成应用,与农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发展激励机制,推进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电商基地直采,培育更多“徽”字号农村电商品牌。
9. 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修订行业标准。系统研究“田园徽州”市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与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扩大自有生产基地,支持提升品牌输出能力。培强“黟县五黑”等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优“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鼓励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产品资源,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
10. 完善支持政策和要素保障。出台鼓励庄园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进一步明确村庄分类,研究制定村庄建设、保护、搬迀标准,对自然村实行分类精准指导。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内部挖潜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力度,鼓励争先创优,支持率先发展。创新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大力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带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