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市政协围绕“深耕徽州村落,探索传统建筑传承运营新机制”主题召开界别协商会。
会议指出,近年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文化复兴引领乡村振兴,有效保护了徽文化的“筋骨肉”、传承了徽文化的“精气神”。但是,受限于发展阶段、保护理念、工作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传承运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保护和利用不平衡、徽文化价值挖掘不深入、传统工匠面临断层、产权制度僵化、业态模式单一、传统村落空心化、新技术运用不足、人才匮乏等等。
为了把徽州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展现徽风皖韵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标杆,需要构建“全球视野、中国方案、徽州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努力打造以“文化传承为核、科技赋能为翼、市场活化为径、全民共治为基”的新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空间重构——优化重塑村落空间新格局
1. 推深做强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以整体性思维全面深化推进传统建筑集中连片保护试点经验。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巩固提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市建设成果,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区域集聚品牌。如:歙县新安江画廊“深渡-九砂”村落片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徽歙“呈坎-棠樾”片区、黟县盆地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片区、黄山区环太平湖传统村落片区、祁门县祁红-御医传统村落片区、休宁县横江-率水传统村落片区、渐江风景区“篁墩-雄村”村落片区等等。
2. 整合推进组团化集群化运营。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保护利用模式,打破单幢保护、单村运营局限,把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公共空间等要素,与周边村落以及村落周边生态环境、农林资源、徽商古道等等,串联组合成“文化廊道”“文化组团”“文化生态圈”,推动传统建筑集群从单一保护利用向打造星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田园综合体、休闲康养度假区等活态化、可持续运营转型。
二、业态重构——创新打造文化产业新生态
3. 大力推进村落文化资本化。充分挖掘村落价值,探索建立文化价值可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资产化、资本化体系,通过多维度的价值转化机制(如文化资产证券化、与社会资本合作参股、租赁经营、非遗产品授权研发等),将村落文化价值转化成商业价值,建立可持续的运营体系,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又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4. 开辟“建筑遗产+”融合发展新赛道。打造“建筑遗产+复合业态”,培育文旅、文创、数字创意、医疗康养新赛道。突破传统建筑遗产地域性限制,把区域性文化资源升级为引领新国潮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如:构建“古村度假+非遗工坊+沉浸演艺”综合体;联合故宫文创团队开发徽派建筑榫卯积木、微缩模型盲盒;建设徽派建筑动画IP工厂,为影视、游戏提供场景素材库等。培育徽州古建产业、非遗文创产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5. 超常规发展徽州古建产业。构建全新古建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徽州古建产业跨越式发展、爆发式增长。积极培育建设全国性古建构件材料大市场。建设古建产业园,培育古建构件智造企业。发展古建产业集群,建设古建生产专业村、专业镇。建设徽派建筑技艺传承中心,支持徽州古建筑研究所做大做强。开发古建修复研学基地,建设徽州古建大观园,创办鲁班技工学校。
6. 跨地域发展非遗文创产业。在长三角设立设计研发基地,吸引头部设计机构共建徽派美学实验室。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成立徽学研究院。开发文房四宝数字藏品,打造“徽州印象”沉浸式演艺。建立大师工坊,搭建非遗转换服务平台。开发研学旅行线路。设立非遗文创引导基金。推动建设非遗生产专业村、专业镇。
7. 构建徽州村落超级IP矩阵。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联盟,创设“皖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域性公共品牌。开发“徽州营造”“解码徽州”主题动漫、纪录片。设立徽州村落IP运营中心,制定传统村落IP开发指引。将传统目连戏、歙县民歌等非遗文化转化为实景演艺IP。
三、制度突破——改革产权激活保护新动能
8. 试点“古建筑产权信托制度”。建立信托机制,把传统建筑产权打包委托给专业信托机构,通过社会募资、政府补贴、商业运营等渠道筹集维护资金,以市场化手段破解传统建筑保护的资金和管理难题。设立传统建筑产权交易中心(可在安徽生态产品交易所加挂)。加大传统建筑租赁市场培育,建立传统建筑租养平台,允许私有建筑以“使用权+收益权”分离模式进入市场。
9. 创新“容积率奖励与转移”机制。鼓励开发商在我市投资新建项目时,可通过承接传统建筑修缮任务,按一定比例置换容积率指标,给予容积率奖励,以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借鉴意大利“文化银行”模式,建立“修缮积分”交易机制,企业投资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可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四、技术赋能——构建数字时代保护新范式
10. 全域推广数字化技术。建立全域数字孪生系统。运用三维扫描与BIM技术,建立传统建筑数据库,实现“一栋一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开发“徽建云”平台,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传统建筑温湿度、结构位移等关键指标,实现建筑数据动态监测与预警。搭建徽派建筑文化元宇宙平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推动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播与价值转化。
11. 新技术赋能智慧化运营。构建智慧管理中枢,整合票务预订、导览讲解、安全预警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优化服务动线。搭建村民参与平台,通过小程序实现手工艺品定制预售、民宿智能管理,构建“线上商城+线下体验”的文旅融合模式。
五、人才培养——开启传统技艺传承新战略
12. 实施“新匠人计划”。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行知学校等开设徽派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学历教育”双轨体系,破解传统技艺传承代际断层难题。优先给予毕业生创业贴息贷款,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建立传统建筑工匠认证制度,将营造技艺纳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体系。
13.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如与日本开展“国宝修复保存技术者联盟”合作,定期互派工匠学习木构建筑修复技艺。建立“徽派营造大师工作室”,交流推广传统建筑传承技艺。定期举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国际论坛,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建筑展会(如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国际文化遗产论坛,建立全球传播矩阵。
六、保障机制——构建多方协同合作新体系
14. 实施“古村复兴”伙伴计划。构建政府+企业+村民“铁三角”治理结构,搭建政府与企业、村民和技术力量的开放合作平台,健全对话沟通协商机制。创新多元活化保护方向,让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徽州村落保护和发展,实现“共识、共融、共保、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提高徽州村落传承运营的品牌影响力。
15. 实施徽州村落振兴工程。把徽州村落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大亮点和重中之重,成立“徽州传统村落振兴”领导机构,统筹组织协调,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机制,落实传统建筑传承运营各项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