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市政协围绕“推进种业振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主题召开对口协商会。
会议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大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育种创新、良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种子市场监管等工作,强优势、破难点、补短板,全市种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种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偏低,传统品种优势不强,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会议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种业振兴系统规划。围绕我市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畜禽、渔业、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制定具有黄山特色种业振兴发展规划,推动我市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完善15个市县级种质资源圃(场)建设,推动黄山黑鸡、皖南花猪原生境保护区申报,支持黄山哼哼达农牧科技申报皖南黑猪保种场,祁门永胜村申报皖南中蜂保种场。聚焦皖南花猪配套系选育、新安小红橘改良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强英鸭”配套系申报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业大脑”平台集成数据资源,动态监测种质保有量、加工增值率等指标,打造“云认养+定制配送”品牌营销模式,提升品牌溢价率。
2. 深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系统调查,开展种质资源发掘鉴定工作。完善保护体系,提升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覆盖率,围绕黄山名茶、三潭枇杷、徽州香榧、黄山贡菊、多花黄精、皖南中蜂等地方特色品种,建设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黄山野生中药材,如祁术等濒危资源的数字化核心保护区,配套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种群动态监测。强化原生境保护,将种业专项资金倾斜至皖南花猪、黄山黑鸡等地方品种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降低遗传多样性流失率。鼓励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创制,参与特色地方品种开发;简化跨区域种质调用审批流程,试点“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激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利用资源,实现以用促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3. 推进种业成果示范推广。加快构建主要农作物、重点区域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拓展水稻、大豆新品种展示示范面积,通过举办新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会,开展网络宣传等形式,加快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推动种业成果落地见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强英鸭”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继续承担畜禽遗传改良任务,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引导企业完善种子市场营销、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乡村种子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基层销售网络,力争做到乡镇全覆盖。
4. 推动本地特色种业提质。聚焦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种,对相关种业发展现状进行逐个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提升,实现“培育一颗种子、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标。针对黄山贡菊、徽菇等缺乏量化评价标准的品种,建立核心性状数据库,制定可商业化开发的品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农作物试验点建设,实现科企服务精准对接,支持黄山强英鸭业联合高校组建联合实验室。提升食用菌加工转化率,开发灵芝、竹荪等高附加值产品;以竦口村生态牧场为试点,打造“皖南花猪+农旅”三产融合示范园。
5. 构建现代供种保障体系。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基础建设投入,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向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繁育基地。实施“特色品种唤醒计划”,改良地方老品种并打造高端品牌,重点扩大皖南花猪、黄山黑鸡等良种繁育场规模,积极争创省级以上育种场、扩繁基地,打造“育繁推服”全链条,实现良种繁育规模化、推广标准化、服务人性化,持续增强供种能力,提升良种价值。
6. 扶优做强种业龙头企业。支持科企开展合作,鼓励企业牵头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家、省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培育”和“引进”并进,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市场营销网络健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种业企业,重点扶持强英鸭业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其申报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实施种业企业帮扶行动,建立重点种业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精准政策、经验技术等指导服务。
7. 发挥政策牵引推动作用。加强部门联系沟通,加大项目策划力度,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和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向重点种业企业倾斜;拓宽种业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种业发展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开发“育种保险+期货”产品,对商业化推广品种实施产量、价格双保险。落实用地保障,将种业企业和种业科研机构用地需求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划定永久基本育种田,享受永久农田同等保护,允许科研单位将5%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收益反哺研发。强化种子质量全链条监管,加大种子生产和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种业市场环境。
8. 持续加强种业人才引育。搭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种业企业合作平台,推行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企业,企业反向资助基础研究。试点“揭榜挂帅+赛马制”联合攻关,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高校院所团队竞争攻关。建立种业人才专项编制池,允许高校教师保留身份参与企业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来我市开展种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的人才,在住房、生活等方面予以补贴。健全市、区县两级种业管理机构,保证岗位职数,明确管理职责。重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杜绝基层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