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市政协召开八届十七次常委会议暨资政会,聚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先行区示范区”主题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会议认为,黄山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中国现代旅游始发地,始终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但也存在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综合承载力不足、辐射带动力不够等问题。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工作要求,强化产业思维、聚焦重点领域、加强保障支撑,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形成文旅繁荣、百业兴盛的生动局面,将黄山建成引领全国、享誉世界的全域旅游标杆。
一、强化产业思维,构建文旅发展新生态
1. 以平台化运营塑造发展格局。建立产研一体的徽文化研究转化平台,全力推动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深入挖掘梳理徽文化核心价值、文化符号,搭建基因解码、创意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平台,为千年徽韵焕发时代生机提供学理支撑与创意源泉。整合统一高效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以黄山旅游官方平台为综合入口,集合全市文旅服务大数据,打造便捷流畅、功能完备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智游黄山”,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体验感受。要在迭代升级为全市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主动以头部流量的担当和站位,辐射带动全市文旅市场优质主体数据互联、流量共享,全面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合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伴手礼产销平台,整合全市优质地域特色产品资源,充分发挥文旅服务平台流量牵引作用,延伸打造更多“徽州好礼”,构建标识凸显、消费者信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伴手礼产业链体系,着力提升黄山伴手礼产品附加值与文化传播力。
2. 以工业化逻辑激发内在动能。增强管理系统化,精心编制“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打破区域分割与行业壁垒,实现全市文旅资源、要素的统一规划、整合与调配,引导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集聚,形成“全市一盘棋” 的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产业链条化,聚焦文旅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开展招商引智、强化本地培育,绘制文旅产业链图谱,实现“一个核心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激活一片区域”的发展态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拓展需求定制化,在推进全域服务标准化基础上,精准锚定细分市场,大力发展高端定制旅游、主题休闲及小众赛道产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3. 以场景化实践推动产业集聚。以丰富场景应用集聚新产业,充分利用黄山世界级文旅丰富应用场景,吸引并培育智慧旅游、低空经济、户外装备研发制造与体验、数字文创等与之关联的新兴产业在黄山集聚发展,形成“场景牵引+技术应用+产业孵化”的发展闭环。以“文旅+百业”场景创新促生新业态,大力推动文化主题商圈、创意市集、旅拍街区、观光工厂、非遗工坊等“文旅+商业”“文旅+工业” 场景化业态创新,营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场景,形成“场景引流+消费促进+产业成型”的良性循环。以旅居场景建设解锁新玩法,加速推进“黄山小住”“游民公社”“宿集”等旅居新场景建设,鼓励在地文化旅游资源与旅居人群创新共生,推动传统古村落焕新出圈,进一步打通“诗意栖居”与“乡村振兴”的双向通道。
二、聚焦重点领域,展现全域全态新气象
4. 推进文化活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工作要求,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资源家底,筑牢文物安全防线。系统性开展徽文化资源调查、学术研究与价值阐释,建立“文化数字资源库”和“文化项目储备库”,进一步推进徽文化具象化表达,让典籍、建筑、民俗中的文化之美可感可知。增进活化利用,以“徽州鱼灯”等非遗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各类徽文化IP通过创新表达、跨界联名、产业化开发,加速融入文创设计、网文、网剧、网游等产业,以点破面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市场价值转化。弘扬红色文化,系统挖掘整理红色历史资源,提升岩寺新四军军部、皖南特委旧址等场馆展陈水平,开发红色研学线路,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5. 推动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打造国际会展赛事目的地,高水平运营黄山发展大会、RCEP论坛等平台,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首发首秀、高端时尚活动、国际会议与体育赛事,提升国际影响力与高端客群吸引力。培育文化创意服务,紧抓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徽派建筑设计、网络软件服务、文化演艺、影视拍摄、非遗数字化等产业,培育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创意产业体系。加快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禀赋为基底,发挥本土新安医学康养优势,链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加强皖南特色优质中药材挖掘利用,打造高端体检、康复疗养、中医养生等康养产品组合,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体系。
6. 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化“田园徽州”区域品牌,以茶叶、中药材及有机农产品为核心,扩大覆盖品类,严格品牌准入与质量监管,强化溯源体系与营销推广,优化“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旅游与振兴。创新农事体验产品,积极借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等农业旅游品牌及运营模式,设计四季皆宜、参与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农事体验线路,发展共享农庄、CSA农业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推动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形成“农业基底+旅游体验+加工增值”的融合链条。
7. 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主客共享空间,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市域内旅游风景道、通景公路、绿道、慢行系统及旅游公交专线,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加强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加强以屯溪老街、黎阳水街、外边溪为大环线的三江口文化旅游文化街区建设,赓续城市文脉,推进花山谜窟、南溪南片区城市会客厅建设,将其打造成推动旅游“二消”“三消”的重要承载地,常态化举办音乐节、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切实推动旅游流量变消费增量。塑造城市特有气质,充分发挥黄山“山水之城”独特优势,持续推进“最干净城市”建设,营造整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和松弛悠闲的城市氛围,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亲近自然,休憩心灵。
三、加强保障支撑,实现先行示范新提升
8. 构建强有力政策支撑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发挥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推进平台建设、项目扶持、品牌营销,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开发“文旅贷”“文创知识产权质押贷” 等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优化营商环境,推行 “一网通办”“容缺受理”,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建立重点文旅项目用地、用林、用能绿色通道,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模式,打破关键发展要素瓶颈,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保持战略定力与长线思维,充分发挥市属国企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立科学的文旅产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承担平台建设、文化传承、长期投资任务的国有企业,考核指标应侧重战略布局、长期效益、社会价值,避免短期化、功利化。
9. 推进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旅英才计划”,瞄准六大高端服务业方向,通过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配套“城市合伙人”等机制,吸引国际化管理人才、会展策划专家、数字创意团队等高端人才落户黄山。引培文旅一线技能人才,开展 “旅游推介官”“乡村主理人”“非遗传承新锐”培育行动,通过网红孵化、技能培训,培养本土文旅达人和非遗传承人。深化产教融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推行“订单式”“学徒制”人才培养,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急需的定制型人才。
10. 开展立体宣传营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巩固深化与传统主流媒体的长期合作,借重短视频、社交媒体、旅游OTA、KOL等新媒体平台,策划具有话题性、互动性的“黄山叙事”,传递黄山独特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强化区域协同营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文旅合作,用好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黄衢饶旅游联盟等机制,联合推出跨区域精品线路,共享客源市场。提升国际传播能级,策划面向全球的文旅推广活动,利用外宣平台、国际友城、海外文旅机构、入境旅行商等渠道,向世界生动讲述黄山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