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市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围绕“打造赛事品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协商议政。
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和体育消费市场快速扩容的双重驱动下,体育产业正加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作为具有世界级旅游资源与文化禀赋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特色赛事IP方面具备独特竞争力。为充分发挥“体育+”的乘数效应,以赛事经济撬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现就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打造“三位一体”赛事特色。充分发挥“山、水、村”立体资源优势,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核心的山地运动赛事群、以新安江为轴线的水上运动赛事带、以古村落为节点的文化体育赛事圈,重点培育登山、越野跑、自行车、马拉松、定向赛等赛事IP,打造“完赛即旅游”服务模式,形成具有鲜明黄山印记的“生态体育”赛事体系,实现“举办一场赛事、营销一座城市、带动一片产业”的综合效益。
2. 构建多元户外运动格局。深度激活黄山山脉资源禀赋,以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引领,打造世界级环山骑行品牌。依托独特的山地地貌,整合黄山风景区及周边登山步道资源,高标准建设穿越黄山国际徒步线路,培育穿山徒步越野精品项目,塑造国际徒步运动标杆名片。激活水域资源价值,利用新安江、太平湖等优质资源,科学布局水上运动设施,推动水上运动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3. 打响特色赛事品牌。充分彰显黄山马拉松生态人文特色,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强化赛事保障与选手体验,打响“最美山岳马拉松”品牌;以“武林秘境·黄山论剑”为主题,串联黄山云海与徽派古村打造特色擂台,邀请武术名家坐镇,融合非遗展演与武侠文旅体验,将“黄山论剑”打造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武术赛事品牌;优化黟县山地车赛道设计,强化“骑行画里乡村”品牌宣传,树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地自行车赛事标杆;引入UTMB国际越野跑分站赛等商业赛事IP,持续做强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黄山登山大会等既有赛事品牌。
4. 探索徽文化嵌入体育赛事路径。推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将徽州本地非遗表演融入赛事开幕式。系统梳理汪满田鱼灯、黎阳仗鼓、叠罗汉等非遗项目中的竞技元素,通过文化解构—竞技重构—传播再造,让民俗从“博物馆里的标本”变成“人人可参与的现代竞技IP”,实现传统仪轨的现代转化。
5. 深耕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旅游”,积极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目的地等项目,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促进文旅消费系列活动。推进“体育+康养”,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建设运动训练康复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开展运动健康干预、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照护康复等多样化康体服务。推进“体育+乡村振兴”,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打造体育旅游景区、线路、赛事目的地,举办特色体育等活动,开发赛事联名农特礼品和文创产品。在体育装备制造领域,依托黄山高新区建设户外运动装备产业园,引进专业登山杖、骑行服等生产企业。
6. 完善赛事基础设施。系统推进体育赛事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与智慧化升级。提升山地运动设施,设置专业级越野跑赛道,配套海拔标识、气象监测等智能化装置。争取全国户外运动赛事落户,强化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水上运动码头,配备电子计时系统和安全监控设备,打造集训练、比赛、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水上运动场景。充分利用专项债券这一规范、透明的融资方式,筹建黄山市奥体中心体育场。
7.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办公室,或推动成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负责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体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把好专业关。文旅部门要深度挖掘徽州文化元素,将赛事活动与景区资源有机融合,推出特色体旅产品。财政、住建等部门要在资金保障和场地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时,要在规划阶段充分征求体育部门意见。招商部门要深度挖掘本地“体育+”资源,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运营机构,重点加强会奖赛事招引,吸引更多优质会奖赛事类项目落地。宣传部门加强宣传推广,整合媒体资源,讲好黄山体育故事。
8.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赛事运营与产业开发准入机制。通过明晰产权、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市场,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乃至个人等多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体育赛事的策划、投资、运营、服务与衍生产业开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赛事发展新模式。通过政策联动、资源整合,共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品牌,让体育赛事成为展示黄山形象的新窗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