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提案·好故事 | 黄灿:“茶干提案”酿就产业春天

发布日期:2025-08-27 09:29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作者:市政协办公室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茶干不咸,吃了玩玩;茶干不丑,正好搭酒……” 在徽州大地上,这首流传千年的民谣道出了五城茶干在黄山人心中的悠然食用场景。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方寸之间的豆制品,不仅承载着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烟火记忆,更成为五城镇乡村产业振兴的 “金名片”。作为一名农业界的政协委员,我幸运地见证了这颗“明珠” 从作坊里的寻常吃食,成长为年产值近4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全过程。

提案破局:让老手艺

走出幽静的深巷

作为一名来自茶干产业特色小镇的政协委员,我深刻认识到茶干产业的发展壮大对黄山市五城镇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先后提交了《关于推动五城茶干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关于出台五城茶干生产制作标准的建议》《关于做强做大龙弯村特色茶干建议》和《关于加强黄豆种植基地建设的建议》等提案。每件提案的诞生都源于日常走访时的内心触动和委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当时,全镇400 余家茶干作坊多为家庭式经营,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年产值不超过500万元,存在“小散弱”、标准不一、品牌杂乱等问题。有位做了三十年茶干的老匠人告诉我:“手艺再好,没有章法,卖不出好价钱,年轻人谁还愿学?”

于是,提案中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分散作坊;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打响公共品牌;推动‘茶干+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等多条建议,很快得到休宁县相关部门回应,县农业农村、文旅体等多部门在五城镇召开了茶干发展大会,茶干博物馆建成并成为廉政教育和研学基地,100多亩的黄豆种植基地建成等,有力助推茶干产业的发展。

黄山市、休宁县两级政协委员调研佳龙公司茶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聚沙成塔:从手工作坊

到机械化产业园的跨越

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生产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我积极组织茶干企业赴江苏南京、浙江开化等“长三角”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推动成立五城茶干产业协会——这是提案中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建议的具体落实。协会成立当天,就有30多家企业加入,并共同商讨制定了《五城茶干生产技术规范》。

黄山佳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蜕变是最好的例证。这家从家庭手工作坊起步,在产业政策扶持下,通过技改升级、产品创新等方式实现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总经理洪光明常说:“当年政协委员带着我们跑部门、找销路,帮我们争取到50万元技改资金,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如今,该企业不仅向江西、浙江等地输出技术,还与农户签订大豆种植协议,形成“企业+合作社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村民增收近200万元。

改造后的茶干自动化生产车间

守正创新:传承老味道

孕育出了新的商机

“乾隆爷尝过的茶干,如何让年轻人也爱吃?”这是提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2024年的茶干产业发展大会上,我们特意联合相关部门设置了非遗技艺大赛,10名手艺人现场比拼传统工艺,同时发布有机黑豆茶干、茶干文创礼盒等新品,一批批融合现代工艺新产品、新味道、新业态悄然走进市场,在发扬传统技艺空间里孕育出新商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融合催生出新动能。提案中建议的“茶干+旅游”模式已落地生根:三条农文旅路线串联起茶干作坊、米酒工坊和古村落,去年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豆腐宴成为网红打卡项目,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40%;电商渠道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五城茶干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星火燎原:由小茶干做出

撬动产业振兴的大文章

如今漫步五城古镇,徽州豆腐文化园茶干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标准化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在推介新款产品。小小的茶干,已形成从大豆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品茶干到体验豆腐文化、从非遗展演到研学旅游的深度产业链聚合效应,带动全镇3000余人就业,2024年总产值达 3.97亿元。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知这份成果来之不易。从最初调研时的忧心忡忡,到提案落地后的步步推进,再到如今产业兴旺的欣欣向荣,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多方合力和持续推进的坚定。

下一步,我将秉持乡村产业振兴思路,推动茶干产业集聚区建设,探索联合科研院所开发功能性豆制品、养生型食品等,把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激情挥洒在茶干产业发展的沃土上,让茶干老手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正如村里的茶干老匠人所说:“委员为我们搭了台,咱们更要把茶干戏唱响唱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