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古村落的晨雾还未散尽时,黛瓦粉墙已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温柔的轮廓。路过村口的老槐树下,看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听村民们用带着徽州口音的家常话打招呼——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早就深深印在了我心里。
作为黄山市徽州区的政协委员,“扎根基层、倾听民声”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我的履职初心始终如此。每次路过灵山,都能感受到它藏着的潜力——可村民们总念叨“游客来了留不住”“守着好资源没好出路”,这让我一直惦记着要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带着“问题”走村入户:把村民期盼写进调研本里
2023年,听说徽州区要启动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创建,我心里的那团火“腾”地就烧起来了。这哪是灵山村的机遇?这是整个徽州文旅的“破茧”之机啊!
那段日子,我几乎成了灵山的“常客”。带着“如何让好资源真正变成好效益”的疑问,我在民宿门口听到老板抱怨“晚上七点就关门,客人没处去”;傍晚跟着游客走通灵古道,听他们嘀咕“找个厕所绕半天,Wi-Fi时有时无”。有个年轻游客的话让我记了很久:“古房子是好看,可除了看,还能做点啥呢?”
这些细碎的烦恼,像小石子一样硌在心里。我开始明白:度假区不能只靠“颜值”吃饭,得有“里子”——让游客来了有得玩、住得舒服、记得住乡愁,才能“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调研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盼、游客需”,揣着这本沉甸甸的“民心账”,我把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梳理成《关于大灵山旅游度假区业态打造的建议》,就盼着能为这片土地的“破茧成蝶”添一把力。
用“四提升”破题:助力度假区有“面子”更有“里子”
提案里的“四提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每一条都沾着田间地头的泥土,带着村民和游客的温度。
先给游客第一印象——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我总觉得,游客对一个地方的好感,往往从“第一眼”开始。灵山有古村、古道这些宝贝,就该围绕“徽州慢生活”做文章。于是建议:加快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把标识牌统一换成带徽州纹样的设计,飞檐翘角都带着古韵,让游客一进来就掉进“徽州梦里”。更要紧的是“科技+温情”,Wi-Fi要实现“全村覆盖无死角”,用科技赋能建一个整合景点、民宿、线路的智慧平台,让游客在手机上就能“一站式”规划行程,这样才能留得住人。
让田园变“乐园”——提升乡村度假业态。蹲在田埂上看村民收贡米时,我摸着那饱满的谷粒想:这哪是粮食?这是灵山的“金名片”啊!于是建议开发采摘、农事体验项目,让城里人来当一天“徽州农夫”;晚上的水街黑漆漆的太可惜,不如搞个“不夜灵山”,让游客提着灯笼逛水街、看非遗表演,村民们提着灯笼在水街摆摊,卖些徽州小吃,再摆几张八仙桌,让游客坐着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灵山豆腐煲……这样的烟火气,才是乡村该有的样子。
让古道“活”起来——提升运动康养业态。坞石村的山形像把太师椅,通灵古道的石阶上还留着古人的脚印,这些都是天然的“健身场”!我想,年轻人可以来这里徒步、露营,看星空落在山谷里;针对中老年人建立康养基地,打太极、练气功,呼吸着负氧离子,身心都能放松。这样一来,灵山就能“装”下不同年龄的快乐。
让民宿有“家的温度”——提升乡村住宿业态。村里的民宿各有各的美,我建议民宿老板们多学学本地文化——比如“绣球花小院”的老板,可以给客人讲“灵山爱情传说”;祠堂民宿的老板娘,不妨教客人包徽州米粿,面粉飞扬里都是烟火气。客人住进来,不是“住店”,是“回家”。
看着灵山“开花结果”:让“纸上建议”长成“振兴实景”
2024年5月1日,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开门迎客那天,我站在游客中心的台阶上,看着攒动的人群,心里万分激动。
当初提案里的不少想法,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场景。现在的度假区,“一带一古道两心五组团”的规划清清楚楚,游客中心里能查所有信息,网络平台一搜就能订民宿、买特产;灵山的夜晚亮了起来,《灵山恋》的实景剧演得火热,提灯夜游的队伍能排到街尾;灵山之恋、灵山之舞、灵山之醉、灵山之学四大主题产品受到众多游客的欢迎。
如今,度假区接待了40多万人次游客,营收超800万元,100多处闲置房变成了漂亮的民宿,2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活儿。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政协委员的价值,不就是把群众的期盼变成发展的实效吗?
大灵山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会一直做这片土地的“代言人”,陪着它越变越好,让更多人爱上这里的“慢时光”,让这里的日子,像贡米饭一样,香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