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提案·好故事 | 守护青春“心”光 让成长之路繁花满径

发布日期:2025-11-14 17:06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作者:市政协办公室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在黄山市休宁县,有这样一群政协委员,他们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让曾经藏在“隐秘角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在阳光下绽放出希望的花。从一份提案的萌芽,到“家校社”协同守护体系的构建,他们用行动书写着“为民履职”的温暖答卷。

用脚步叩问“心”声:一线调研里的民生温度

“只抓成绩的教育,就像少了一块基石的房子。”县政协委员郭梓民表示,作为一名中学校长,他发现有些学生出现情绪低落、厌学等问题:有因考试压力深夜失眠,有因家庭矛盾偷偷哭泣。

这份担忧化作行动的动力。郭梓民牵头带领县政协教育界别委员,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县31所中小学、5个社区,敲开了120多扇师生家长的门。

调研越深入,“鸿沟”越清晰:家长把心理问题当“娇气”,学校心理咨询室落满灰尘成了“摆设”,社区服务和家校需求脱节。基于调研发现,委员们反复修改提案初稿,又拉来心理学专家、教育部门负责人、家长代表围坐一桌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关于全面加强我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2023年县政协全会上,这份提案精准戳中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那些藏在角落的“堵点”和“难点”。

让提案落地成“暖”:从纸上文字到掌心温度

“提案不能只停在纸上,要变成孩子能摸到的‘心’康守护。”这是委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县教育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与政协委员并肩开展“三进”行动,让每一项举措都带着“暖乎乎”的心意。

进学校,“温暖小屋”成了孩子的“秘密花园”。每所学校均建立起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有心理咨询师证的兼职教师;将心理咨询室升级为 “温暖小屋”,摆放沙发、玩偶,消除学生“被特殊对待”的顾虑,在每周1节的心理辅导课上,孩子们在沙盘游戏里释放压力,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沟通,课堂成了“心灵加油站”。

进社区,24小时热线成为“陪伴者”。在乡镇社区设立“青少年心理服务站”,开通24小时热线,联合县医院心理科提供免费咨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增设“情绪释放角”,放置沙袋、网球,让孩子随时宣泄压力,让社区成了守护孩子的“第二家园”。

进家庭,家长学会“听懂孩子的情绪密码”。“家庭心理课”《青春不迷茫》系列短视频,演示“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发脾气”,还原“家长说‘为你好’时孩子在想什么”,在学校、社区大屏循环播放;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文化周”,通过亲子游戏、心理剧展演,教授家长“听懂孩子的情绪密码”。

承办过程中,政协委员积极协商沟通、全程参与,针对 “偏远乡镇师资不足” 问题,邀请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展 “云端培训”;对“部分家长仍不重视”,通过召开“心理健康家长会”,让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孩子心理动态,进一步提升办理质效。

用笑容检验成效:那些看得见的“心”变化

“提案办得好不好,孩子的笑脸、家长的口碑就是标尺。”县政协将这份提案列为重点督办,委员们定期“回头看”:通过走访教育部门了解办理情况,定期深入学校、社区核查落实进度,持续跟踪问效。对督办中发现问题,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分析原因,研究措施,促进整改,全面提升提案办理效果。

如今的休宁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业心理活动场所已建成,内设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并常态化开展活动;成立了心理健康专业团队,对全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并对台全县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筛查;出台《休宁县校家社协商育人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实行“千师访万家”大家访制度,开展了“家长课堂”“亲子阅读”等共育项目,教出了一批批“懂孩子”的爸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前孩子不爱说话,我以为是性格内向,通过社区沙龙我学会了倾听,现在他会主动说‘妈妈,今天体育课我赢了比赛’!”王女士说起儿子的变化,眼角眉梢都是笑。

如今,走进休宁县各个校园,课后总有孩子围坐在“心理小屋”一起分享心事;社区“亲子心理沙龙”场场爆满,家长与孩子在互动中拉近距离。这份“心”康守护,不仅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从“短板”变成了“亮点”,更让政协委员们深刻体会到:好提案不是写出来的,是用脚走出来、用心干出来的。因为每一步,都朝着孩子的笑容;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让青少年的成长之路繁花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