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穿村,潺潺溪水绕屋而过,村口的古代灵山诗词石刻引人驻足品读,游客在水街的古牌坊下惬意地品尝着村民自制的酒酿,小村的空气中弥漫着酒酿阵阵清香……9月11日,“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到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眼前所见的正是这座千年徽州古村落的新图景。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黄山市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10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省级传统村落476个、位列全省第一。近年来,黄山市政协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大力助推古村落开发利用,助力打造出绿野仙踪西溪南、星空呈阳等不同场景的“新安山居图”276个,“村落徽州”成为独特IP。
作为徽州著名的千年古村落,灵山村正是搭乘“村落徽州”保护与利用的东风,在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浪潮中逐步走向乡村振兴。2023年8月,徽州区启动大灵山旅游度假区项目,主要以灵山村为核心区域,依据“一带一古道两心五组团”的规划布局,联动周边5个村协调发展,形成文旅、农旅、康旅、体旅、交旅深度融合的格局,共同构建起“春赏花、夏避暑、秋拾稻、冬养生”的多元互补旅游生态体系。
项目推进中,徽州区政协主动作为,创新构建“政协智慧+金融活水+市场机制”模式,为度假区发展注入“智囊动力”。2023年,徽州区政协常委会将大灵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列为重点协商课题,通过组织委员实地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政协委员全程深度参与,不仅完成度假区总体规划评审、3轮专项民主监督,更牵头打造古村文化展陈馆等6个重点项目,围绕保护开发、产业振兴、生态价值转化等关键问题提出48条具体建议。
文化传承是古村发展的核心密码。灵山村不仅有千亩梯田、万亩竹海等丰富的自然美景,还有始建于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目前,村中共有明、清等时期的历史建筑25幢,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范成大、汪道昆、许承尧等文人墨客,均在此留下大量诗词文赋。而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要实现活化利用、释放价值,离不开专业力量的规划与推动。
“从文化景观打造到地标命名,都离不开政协委员的智慧。”黄山徽州浪漫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政协委员罗建中指着村口的诗词石刻告诉记者,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区政协教科卫体委提交了《搜集整理历代名人咏灵山诗词,全力打响“文化灵山”品牌》的大会发言,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高度认可并当场批示,明确要求将该建议吸纳到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建设中,让灵山古诗词在乡村振兴的阳光下,助力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几年来,市区两级政协委员提出了挖掘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原有风貌、微改造精提升等具体建议约30条。比如,在三线下地过程中将电线外移,铺设的管道综合利用成旅游步道,既保护了古村落,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使群众受益。同时,政协委员还聚焦当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徽州竹编、灵山剪纸等非遗项目入驻度假区,设立非遗体验工坊;针对“灵山贡米”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开发提出具体建议。
漫游灵山之恋爱情线路、品尝灵山之醉米酒咖啡、观赏灵山之舞徽韵演艺……去年5月1日,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开始试运营。度假区将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与现代休闲度假需求深度融合,精心雕琢“灵山之恋”“灵山之舞”“灵山之醉”“灵山之学”四大主题产品,融合推出古道徒步、野外溯溪、亲子摸鱼捉虾、农耕体验、非遗竹编、酒酿体验、提灯夜游、《灵山恋》行进式演出、灵山妙物好物销售等旅游新场景。灵山村的好山好水和传统徽州古村落的深厚底蕴,不断转化成给游客带来深度体验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产品,并与周边其他景点、项目实现联动,吸引了更大人气、留住了更多财气。
“今年我们的营收预计能达到3000万。”罗建中说,一年多来,该度假区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其中停留三天两晚、五天四晚的游客不断增多、比例明显提升,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40%、村民增收35%。
灵山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不足、村庄闲置资源盘活、建设投入资金发挥效益、乡村产业发展等难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村落徽州”新模式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安徽省农发行将其作为“醉美乡村徽风皖韵贷”典型案例全省推广。
山水依旧,古村风貌犹存。但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赋能下,山水资源被重新定义,传统村落也由此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千年灵山,正以“保护与发展并举、文化与产业共生”的姿态,在新时代续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