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副中药、一根银针,竟能在家门口治好多年的老毛病。”家住黄山市休宁县虹楼苑的黄大爷感慨。近年来,黄山市政协聚焦“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发力,推动一项项提案落地见效,让新安医学这一“徽州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提案缘起:
一份沉甸甸的“中医传承”担当
2020年,安徽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明确提出要推进“北华佗、南新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名医辈出。然而调研发现,市域内中医药人才断层、名医后继无人、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不能再等了。”黄山市休宁县政协委员、县中医院内科主任徐建成在2022年休宁县政协全会上提交了《我县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基层。这份提案迅速被列为2023年度休宁县政协主席集体督办重点提案。
提案办理:
从“纸上建议”到“落地有声”
提案交办后,休宁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卫健委、县中医院等单位迅速行动,开展创建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工作,制定并出台《休宁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措施,夯实中医传承创新工作基础。
“我县21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中医馆设置,同时我们不仅要建工作室,更要建机制。”休宁县卫健委负责人介绍。2023年,休宁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新建“毕成军肛肠特色专科名医工作室”和“王国平中医药药师传承工作室”,配备学术继承人,定期开展师承带教、病例研讨和临床指导。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县中医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并派驻多名专家帮扶康复中心、肛肠科、急诊科、骨伤科,提升服务能力。14名乡镇卫生院中医馆骨干人才脱产到县中医医院轮训中医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诊疗服务下沉一线。同时,休宁县政协持续开展跟踪督办,推动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覆盖率达80%以上,促成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10余项推广。
成果彰显:
名医“传帮带” 百姓“有医靠”
“以前看病要去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方便又实惠。”在月潭湖镇卫生院,村民李阿姨正在接受针灸治疗,她说,现在很多村民都愿意选择中医治疗慢性病。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育人。”全国基层名中医潘宏图说,他的工作室已培养出多名学术继承人,多数已能独立开展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休宁县中医院积极整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为新安医学的传承留下“活档案”。目前中医药服务已纳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和获得感。
社会反响:
政协提案“办”出民生温度
“政协的提案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办到了我们心坎上。”休宁县中医医院院长程春祥表示,政协的持续关注和推动,让中医药在基层“活”了起来。
2024年初,休宁县政协组织提案办理“回头看”,委员们实地走访名医工作室、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听取群众意见,评估办理成效。结果显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达92%,中医药门诊量同比增长35%。
“我们要让新安医学不仅‘传下去’,更要‘强起来’。”休宁县政协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推动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更好守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件提案催生了多项制度机制的落地,在彰显委员履职担当的同时,点燃了新安医学的传承“薪火”,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守护百姓健康注入了强劲动力。